烟尘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 39 章(2 / 3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争取宋员外暂且不提,楚亭月等宋夫人过来,行礼告退,她注意到很有趣的一点——这场会谈,宋员外介意她这个“局外人”在场,却一点没有请冯素回避的意思。

而那位冯教谕也丝毫打算回避的举动。

宋夫人和那位刘娘子截然不同,礼仪得体,沉默寡言,不是把天聊死,而是压根聊不起来的那种人。

楚亭月只能挖空心思找话题,最现成的自然就是遂昌这地方好像人人都热爱的——五仙信仰。

她说了自己初登迎仙岛的震撼,顺便表示明天去参拜的时候要请神像回去供奉。

“姑娘还是三思。”

楚亭月:……

一直只是嗯啊点头的宋夫人缓缓道:“姑娘从异地来,对我们这里的习俗还不熟悉,不要贸然请神像。供奉五仙的忌讳很多,尤其讲究心无旁骛。供而不诚,更遭大祸。”

这是宋夫人讲的最长的一段话,她神情严肃,语调沉稳,让楚亭月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。

“拜拜是好的,心意在,神仙是知道的。”

此后,她又恢复了沉默寡言的样子。等楚亭月问起“仙童是怎么回事”干脆直接让随从的管事娘子来讲故事。

仙童是涂村的“特产”,按照当地人的说法,已有百年,就比五仙降临晚了十来年。

遂昌这个地方不但没有和尚庙,连道观也整齐划一—统统叫五仙观。

想要分清楚,只能用地名。

若是遇到一个地方香火太好有了两个,比如遂昌县城,那就是县城北关庙、县城东关庙这种称呼。

当地百姓干脆直接用地名代替,比如“去东关烧香”“到舒家镇求个签”。

涂村却因为仙童的存在,五仙庙有了另外一个代称——仙童观。

涉及仙妖魔怪的民间故事大同小异,甚至可以说一个模板走遍全国。

五仙降临,斩妖除魔保护地方的故事是这样,仙童的故事也差不多。

据说那是元朝中叶,涂村这里出现了妖魔之祸。

这个妖魔到底是什么玩意谁也说不清楚,到底干了什么其实也不清楚。

总之就是各种肆虐,又要吃童男童女,又玷污妇女。一个不开心就暴雨肆虐,山洪爆发,瘟疫横行。

百姓苦不堪言,于是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凑了钱请道士来降妖伏魔,自然一个个铩羽而归。

其中有一个有点本事的,总算和妖魔之王搭上了话,告诉乡民说只要他们按照规矩供奉,他就约束群魔,不但不再害他们,还能保他们三年平安。

祭品要什么呢——一对童男。

这种故事听起来很带劲,其实压根找不到任何逻辑可言。

妖魔以前是缺童男吃么?不缺啊!

要按照三年一对来算,光一次洪水死的儿童就够供奉十七八年。

从逻辑上说,这笔买卖一点也不亏,但是在故事里当地百姓死活不同意,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提现到了几点。

妖魔很生气,于是电闪雷鸣,暴雨如注,巨石翻滚,河流怒吼。

涂村一对十岁兄弟不忍乡邻受难,瞒着父母村人,携手上山,从容赴难。

他们登山时不断向神明祈愿,而随着他们的一步步走向山上,雨止雷停。

翌日,涂村百姓在山上找到了这两个少年的尸体,据说“不见伤痕,宛然如生”,不仅如此,停灵数日、尸身若旧。

两个少年下葬的那一日,涂村所有人做了同一个梦——少年们的心愿上达天庭,仙人镇压了妖魔,把两位少年的灵魂接走,至此得列仙班,不入轮回。

激动的涂村百姓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小庙,供奉两位少年,称作“仙童观”。

此后这一代连续多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直到元末,兵灾横行,大旱再续,生灵涂炭之时,又有两个男孩登上后山,请求五仙再临,并愿以身为祭……

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,男孩用生命换来天恩。从此当地有了献仙童的习俗,三年一度,他们坚信这些仙童在自身成仙的同时,也会护佑当地。

楚亭月听得……

但她也发现一个问题,三年一次祭祀,每次两个男童,这个村子的确不小却也绝对经不起这样的消耗。

而且,她一路行来观察到村中的男童数量并不少,这个村子有自己的私塾,很有规模。

听这个故事,很容易觉得仙童祭是“活祭”,可刘娘子分明说——迎仙大会上,仙童从涂村送到五仙观,然后……

“这些仙童在迎仙大会后会怎么样呢?”

一旁的管事娘子笑出声来:“自然是侍奉仙人啊,出家当道士。”

的确不伤及性命,可是这个频率依然远远超过这样规模的一个村子的“供应能力”。

楚亭月还想问,宋夫人淡淡道:“不要妄言仙宫的事。”又转而对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